写给马安晖老师丨谢谢您,让我们跨越700年时空
发表时间:2021-11-11     阅读次数:     字体:【

把心沉下来,才会看见光

--写给马安晖老师/原文摘自何青颖--

(原文:2021年11月5日记于云南昆明)


昨夜无眠,原因很纯粹,不是因为失恋,而是被大师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人到中年,很少会因为什么事感动到一塌糊涂,而此刻虽然过去了十几个小时,我的内心还是被一股强大的气场萦绕着而无法归于平静,所以我觉得一定要记录下此刻的心情,以便日后在遇到困难焦虑徘徊的时候拿出来看看,这个时代,也总还有这样一些人在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家园。

坐在电脑前敲着键盘,我眼前浮现的依然还是昨晚坐在我对面那两个才华横溢的男人。翁滇林老师是我的挚友,虽然我们年龄上有差异,但彼此早已将对方认定为值得一辈子深交的知己。我虽然不是搞艺术的,但我特别欣赏这些才华横溢的人。或许,这个世界上能够打动我心的,真的唯有“才情”二字,因为才情是不容易修炼的,唯有孤独的守望和执着的坚守才能成就,姑且把它称作执念吧!

但我今天重点想说的是翁老师为我引荐的这位国家级制瓷大师——马安晖。翁老师昨天下午跟我说晚饭后要带个人来拜访我,得知是马大师我异常兴奋。因为之前已经对马大师的光辉事迹有所了解,也用人家的杯子饮过几次茶,那种穿透历史的张力早已在我的心中回荡许久。19点过后,我就一直在家来回踱步,等待着两位大师的到访。等到19点42分,我给翁老师打了通电话,想询问情况他未接,20点20分又打了一通还是未接,内心开始在瞎乱猜测,总之都是一些不好的想法,人在着急的时候就不会往好处想!因为我太了解翁老师的为人,他是那种言出必行的君子,答应我的事绝对不会食言,一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耽搁了。

心急如焚地等到21点12分,终于接到了翁老师的回电,说他们刚烧完一炉青花瓷,正准备往我这边赶。知道他们安然无恙,我这心里的大石头才总算是落了地。赶紧起身往我们事先约定好的三联韬奋书店赶。一来是因为这个书店就在我家旁边,他们为了迁就我;二来我也觉得那种充满书香气的氛围是最适合和大师对话。书店22点打烊,我进门的时候看了下时间已经21点25分,估计等他们赶到这边也该关店了,正盘算着带他们去哪里会面的时候,细心的店花看出了我的心思,忙走过来安慰我说,保安大哥一直都会在,他们到时候把茶室的门给我留着,我们可以尽管放心畅聊,待走的时候把门带上即可。如此一来,我顾虑全消!真是庆幸到处都遇到好人,感恩善良。为了节省时间,我赶紧去烧好泡茶的水,静静地等待着大师们的到来。

晚上21点41分,两位艺术家终于出现从书店外匆忙地走进来,我赶紧起身相迎,说实话如果是大街上遇到,我绝对不会把这样一位穿着很随意的年轻人和一位独创了“铁红金圈结晶釉”、成功复原了失传700多年的“曜变天目”瓷的国家级陶瓷大师联系在一起。三人坐定,便开始聊起了马老师的人生经历和制瓷历程。我向来对数字不算敏感,但几个关键词却深深地烙入我的脑海。失传700年的制瓷技艺、1个人10年的独自坚守、0.08%的极低出窑率、每窑5-30万的废料损失,160多位国家驻华大使馆的认可。这一串数字的背后,就是眼前这位年轻的制瓷大师的传奇故事。难以想象,对于他来说十年意味着什么。“十年”,可能对于绝大部分的我们来说,也不过就是反反复复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日常,然而对于这位年轻人来说,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满心希望与无尽失望的轮回……你不难想象这十年间,无数次入窑时的满腔希望,都幻化出窑时的无尽失望是什么感觉。所幸,他坚持下来了,我们才得以重建700年前的宋朝“曜变天目”瓷器的模样,这种技艺的残片目前世界上只存留有三片,分别在日本和中国的博物馆里,我们是何其有幸,居然能够捧着这种杯子喝茶,还可以和大师面对面,发自内心地想对马安晖说一声“谢谢您,让我们跨越了700年的时空!”


成功者的来时路一般都不是坦途,生于1986年的他今年才三十五岁,在制瓷之路上却已经探索了十几年,几乎占了他一半的生命历程。作为就在景德镇打拼的“景漂一族”,就算师出名门,但想要在这样一个高手如云的制瓷江湖中脱颖而出,如果只是一味地继承传统缺乏创新,几年后就会淹没在芸芸众生中。这个外表敦厚内心却倔强坚强的年轻人,暗暗地选择了将失传已久的“曜变天目”彩色瓷定为自己的攻坚目标。然而,这一个勇敢的决定换来的就是十年的坚守,当翁老师跟我提及十年最困难的时候,马老师曾面临食不果腹的窘境时,空气刹那间变得凝固了,马老师的湿润眼眶了,我的心却被扯得生疼。我们都难以想象这个男人这十年间经历了什么,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种裂变与痛苦不是我们一般常人能够忍受的。

歌德曾经说过:“没有在黑夜哭泣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的确,要做成一件事情谈何容易,特别是要拿下这样一个700年来无人攻克的世纪难题,其难度可想而知。可能正如那窑中淬炼的精灵一般,天时、地利、人和、温度、湿度、色泽、火候、心情,各种要素的配比,必须在高温中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磨合和烈火淬炼,才能成就精品,哪怕是差之好厘,也就意味着前功尽弃。最让我感动的是哪怕有一点瑕疵都会被销毁,因为艺术家的眼里是容不下一粒细沙的,为了保证品质,他们绝不会低价让其流出而扰乱市场,这种不计成本对艺术的完美追求,恐怕也只有真正的大师能够做到。

所幸天道酬勤,马安晖挺过来了,2013年,他终于成功烧制出“铁红金圈结晶天目釉瓷”,攻克了国内和日本等众多国际专家无法攻克的世纪难题,通过高温复原曜变天目的技法,以成功率只有0.08%几率跨越了失传700年的历史时空,使“曜变天目”得以重生。我想那一刻的他,热泪一定夺眶而出,因为这不仅是这个青年男子半辈子心血的呈现,更是作为一名中国人,在文化自信道路上最精彩的演绎。如同他所烧制的这杯子颜色一样,暗黑背景下的赤红显得格外耀眼,透出的金光象征着烈火淬炼后的光芒,因此配得起“铁红金圈结晶釉”这个名字,因为天然,所以纯粹,每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都是一个在高温中淬炼重生的动人故事。

实在舍不得结束这样的对话,但生活还得继续,但似乎内心似乎多了一股前行的动力。每天标榜在进行艺术探索的我,其实做的远远不够,或许连艺术之门在哪里我都还没有找到。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使命,我想上苍既然安排这样的机缘,让我能有幸与这样一些大师结识,必定冥冥之中也有我自己的使命在肩。

非遗传承,究竟应该如何在传承的同时,更好地传意,把匠人身上的精神代代相传下去,恐怕是亟待我去攻克的难题。把心沉下来,才会看见光……


【关于作者】

何青颖:云南省教育厅教科院规化办副主任,主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组织申报及项目管理工作!研究专长为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及实践应用,现主要从事非遗进校园的课题研究及项目实施!迄今已完成个人专著3部,并参与了多部学术著作及教材的撰写,在各类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主持完成省级以上课题6项,参与完成国家级、省级课题十余项,所提出的多项决策咨询建议被教育行政部门采纳,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有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上一篇:匠心发扬丨著名陶艺大师马安晖打造家乡瓷器制作技艺获“非遗”
下一篇:以瓷育人丨 著名陶艺大师马安晖走进校园展现手作之美

公众号